刘宋庙制:刘裕想当太祖,刘骏想当太宗,因儿子不孝,均没能如愿

在皇帝的诸多庙号中,含金量最高、位于独尊地位的,无疑就是“太祖”,可以说,太祖这个庙号,是多数靠自己打拼的开国皇帝都非常向往的,都希望自己千秋之后戴上太祖的帽子。

但是,总是有些混账儿孙,就不让老子死后舒心,非给老子追上不符合其地位的庙号;还有其他“非法上位”的“孝顺”儿孙,为了自己的合法性,不惜违背礼法,给自己没有那么大功绩的老子追上高标准的庙号,短命的刘宋王朝,就是这样一个典型。

01,想当太祖的刘裕

晋安帝义熙十二年(416),军头刘裕被大晋朝廷册封为宋公;元熙元年(419)正月,宋公刘裕晋爵为宋王,在彭城建立刘氏宗庙,参考魏晋篡位前的旧例,建立诸侯五庙。

刘裕把高祖父开封府君刘旭孙、曾祖父武原府君刘混、祖父东安府君刘靖、父亲处士府君刘翘奉入宋王宗庙,同时,还把过世的妻子臧爱亲也升祔宗庙,形成刘氏诸侯五庙。

让过世妻子提前进入太庙,这个不稀奇,司马炎、司马睿、李渊、李世民等,都让早死的妻子提前入庙,稀奇的是臧爱亲进入太庙后,是直接位列正神,成为宗庙正主之一,像杨氏、虞氏、窦氏、长孙氏之流提前入庙,都不过是先辈们的陪祭者,是不算世数的。

元熙二年(420)六月,晋恭帝司马德文禅位,宋王刘裕代晋称帝,建元永初。

大宋开国皇帝刘裕并没有像司马炎那样,给父祖们都追上庙谥,他只是追尊父亲刘翘为孝穆皇帝,也没有追上庙号。

当年七月,刘裕亲自去宋王(诸侯)太庙把四亲和亡妻的神牌,迁奉到大宋王朝的(天子)太庙中,并按照惯例,把五世祖相国掾府君刘熙、六世祖北平府君刘膺的神牌升祔太庙,组成天子七庙。

也就是说,刘裕依旧让亡妻臧爱亲位列天子七庙的正神之一,尽管此时臧氏还没有皇后的称号,到八月才被追封为敬皇后。

宋台初立五庙。以臧后为世室。夫妻道合。非世叶相承。若据伊尹之言。必及七世。则子昭孙穆。不列妇人。若依郑玄之说。庙有亲称。妻者言齐。岂或滥享?愚按。古者夫妻同一主观。萧子显此段。宋初竟以臧后为一世。但臧后是宋武帝元配。不知何以得为一世。前所引宋礼志。宋武帝初受晋命为宋王。建宗庙于彭城。祠高祖开封府君。曾祖武原府君。皇祖东安府君。皇考处士府君。武敬臧后。从诸侯五庙之礼。其时。武帝现存。而臧后已没。故即以充一世数。盖五庙之制。原应奉其先之有功者一人。为百世不迁之太祖。其下则高曾祖祢四亲。是为五庙。刘氏之先既无有功者可奉为太祖。但有四亲而已。惟武帝有大功。当比周文武世室。而身又现存。遂以臧后充数。南齐书礼志所说即此事。但萧子显措词缭曲。未易了耳要之。此真大可异事。厥后武帝崩。徐羡之等请以武帝配天南郊。以武敬皇后配地北郊。武敬即臧后也。此种典礼皆堪骇人。(《十七史商榷》·卷58·南史合宋齐梁陈书六·以妇人为一世)

开国皇后提前进入宗庙,并位列正神,这是史无前例的,在臧爱亲之前,只有司马炎妻子杨艳、司马睿妻子虞孟母提前入庙,但她们都只是祖宗的陪祭,并不是太庙正神庙主之一,所以,臧爱亲以女性位列庙主,实属其丈夫刘裕开创的首例。

刘裕为何如此呢?

以前猴格写武敬皇后时,曾认为刘裕如此做,是因为爱情,是因为他本人崇尚简朴,还有他出身寒微不拘泥礼法的原因。

如今写刘宋宗庙时,才意识到,或许还有王鸣盛解释的原因,刘裕本人希望自己在死后占据刘宋太祖的位置,所以才提前让亡妻入庙,并位列庙主正神,就是他为将来入太庙被追尊为太祖所做的铺垫。

对刘宋王朝来说,刘裕和刘邦一样,兼具始受封和始受命的双重身份,按照礼制和前朝旧例,死后就是妥妥的宋太祖。

因为刘宋的权力源自刘裕,并不是他的先辈,所以他皇祖之上都不追尊,父亲也没有追上庙号,就等着他自己死后成为太庙的太祖。

永初三年(422)五月,白手起家的刘裕崩于西殿,享年60岁,是日,太子刘义符即皇帝位,大赦。

虽然《宋书》没有记载刘裕的庙谥是何时追上的,但在当年九月,有司奏以武皇帝刘裕配南郊,武敬皇后配北郊。显然当时他已经有高祖武皇帝的庙谥。

没错,刘裕心心念念的太祖庙号,他的好儿子刘义符并没有给他奉上,而是只追尊他为高祖,至于刘义符为何没有追尊刘裕为太祖,原因已经不得而知。

猴格不负责任地猜测一下,或许刘义符觉得他爹没有完成统一?所以不配太祖的庙号?要等他自己灭北魏统一天下后,由他来做太祖?这样猜是不是太看得起车兵了?

看到这里可能会有人说,太祖是开国帝常用庙号,高祖也是啊,两个庙号差不了多少,你何必搞拉踩呢?不不不,猴格没有拉踩,因为太祖本来就是庙号中含金量最高的,没有之一。

02,太祖和高祖的区别

所谓庙号,就是中国古代的皇帝在死后,其神主牌位在太庙中接受后代皇帝祭祀时,被尊称的名号,就叫庙号,庙号是依据该皇帝生前的功绩、德行确定的。

庙号是古代宗庙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象征着皇帝权力的正统性和合法性。在最初,只有对国家有大功德,值得子孙永世祭祀的皇帝,才会被追上庙号,立庙祭祀,即祖有功而宗有德嘛。正因为此,汉景帝有平定七国之乱的功绩,都没有混上一个庙号。

到了后来,称宗之滥,始于王莽之三宗;称祖之滥,始于曹魏之三祖;再到李唐,就是不问有功与否,莫不称宗。庙号之泛滥到什么地步?那些割据势力、伪政权都动辄“祖”、“宗”。

但是,总的来说,多数王朝还是遵循“一祖多宗制”和“先祖后宗制”。

所谓一祖多宗,就是只有朝代创建者称祖,其他继任者无论治理天下和开疆拓土的能力有多强,都只能称宗。即“承统之君,例称宗不称祖。”当然,在事实上,并不仅如此。所谓先祖后宗制,就是祖在前,宗在后,祖高于宗,宗承统于祖。

在所有的庙号中,含金量最高、处于独尊地位的,就是太祖。太祖是后代皇帝对本朝开国之君特有的尊称,太祖之庙,意味着创业之始,属于万世不迁。

自秦汉以来,第一位太祖皇帝,就是西汉开国之主刘邦,因为他起自微细,拨乱世反正,平定天下,功最高,所以为汉太祖。

刘邦的庙谥全称就是“太祖高皇帝”,由于被司马迁混淆谥号和庙号,称之为“高祖”,虽然后来被班固纠正,但汉高祖的称谓依旧流传后世。今人称呼汉太祖、汉高祖、汉高帝,都知道是指刘邦。

原本是亲人称谓的高祖,作为庙号,则是始自魏明帝曹叡,追加其父亲曹丕为魏高祖,因为其父“继天革命,应期受禅”。在之后又有刘宋高祖刘裕、萧梁高祖萧衍、陈高祖陈霸先、隋高祖杨坚、唐高祖李渊等等,这几位都有受禅的相同点。

可能会有人说,看,大国皇帝杨坚李渊都是高祖,你为啥非说太祖才是含金量最高、处于独尊地位的呢?

那是因为太祖具有始受封的性质,有时候还兼具始受命的性质;高祖则更多是偏安一隅的割据政权开国主使用,不然就是其先辈有被尊为始受封的太祖者,始受命的开国主不是白手起家,参见隋唐两朝。

在南北朝的刘宋之前,汉朝刘邦,始受封兼始受命,是为汉太祖;

魏国曹操,始封于魏,是为魏太祖,他的儿子曹丕在他奠定的基础上建国称号,是为魏高祖;

晋朝司马昭,始封于晋,是为晋太祖,他的儿子司马炎在他的基础上建国称号,是为晋世祖。

综上可知,从西汉开始,始封于某,故为太祖,就很清楚地揭示太祖庙号的始封性质,始封性质代表了该王朝政权的权力来源嘛!

再加上又经过刘邦吸纳了始受命的性质,让太祖这个庙号愈发尊贵,形成其独尊的地位,享受百世不迁、万世不毁的待遇。

所以,不管各方势力在政治斗争中处于何种目的,在博弈时,太祖始终处于宗庙制度的核心位置,成为最顶级的、含金量最高的庙号,始终排名在高祖之上,也成为历代白手起家的开基之主向往的目标。

君不见吴国孙权,明明不是他始封于吴,明明他是站在父兄的肩膀上发家的,却腆着脸不把太祖庙号给父兄。从孙权的行为看,我有理由怀疑刘车兵童鞋不奉老父亲为太祖,是为了自己的私心。

03,从不虚太祖位到虚太祖位

从三代以来,庙制各有不同,三代以前,是众说纷纭,姑且略过,西汉的庙制是“都宫别殿”制度,就是一个天子一个庙,七庙就有七座宗庙,特别烧钱。

到了东汉,形成“同堂异室”制度,就是一个庙里,有多个庙室,皇帝的神主按照昭穆分别住在各自的单间里,三国魏沿用东汉庙制。

等司马炎代魏之后,有司曾经提过依照古礼恢复都宫别殿制度,被司马炎以国家初建、万事从简给否决了,也就是从西晋开始,“同堂异室”的宗庙制度就成为主流。

魏晋时期,因为追尊先辈,又形成一个太祖虚位的制度,什么叫太祖虚位呢?

就是按照《礼经》记载,“天子七庙,三昭三穆,与太祖之庙七”。 在太庙中,太祖就是No.1,顶级尊贵的C位。

但是呢,由于追尊先辈了,太祖在正位之前,虽然处于独尊地位,但在宗庙的排序上,仍需要遵从昭穆制度,排在太祖的列祖列宗神位之后,直到太祖以上的亲庙,随着世代亲尽被祧、被迁毁后,太祖才能顺次递进到C位,在太祖正位之前,就称之为虚太祖之位。

刘裕建国之前,唯有曹魏和晋朝有太祖虚位,并没有形成习惯,因此,刘裕在位时,不管是诸侯五庙,还是天子七庙,都没有虚太祖之位。

梁满仓先生认为,刘裕没有虚太祖之位,是因为南朝人比魏晋人更重视七庙,所以必须凑够七庙之数,猴格以为梁先生的说法有点牵强。

刘裕本身是草根出身,在他的思维中,对宗法礼制并没有形成根深蒂固的信仰,就凭他让老婆位列太庙正主,就能看出他不是拘泥古礼之人,怎么可能会比官N代出身的魏晋更重视宗法?

刘裕没有虚太祖之位,其实就是因为魏晋的规矩并没有形成惯例,他可以从,也可以不从,君不见,司马晋还在“都宫别殿”和“同堂异室”摇摆过?那都是没有形成定制的原因。

随着刘裕升祔太庙,昔日正位七神之一的敬皇后臧爱亲,就从主神变成陪祭的,配享丈夫刘裕。

景平二年(424)五月,檀道济等人以皇太后张氏之令废少帝刘义符为营阳王,奉迎镇西将军宜都王刘义隆入纂皇统。六月,徐羡之等命中书舍人邢安泰弑少帝于金昌亭,八月,刘义隆入京即皇帝位,改元元嘉。

新皇帝刘义隆并没有更改老父亲的庙谥,他对其兄刘义符给老父亲的追尊采取默认态度,被废杀的少帝没资格入庙,此时刘宋太庙格局依旧如景平年间,太祖继续虚位。

04,从中宗到太祖的刘义隆

元嘉三十年(453)二月二十一,刘义隆被两个最疼爱的儿子太子刘劭、始兴王刘濬谋杀,享年47岁。

登上帝位的刘劭,改元太初,追谥父亲为中宗景皇帝,把他的七世祖相国掾府君刘熙迁祧出太庙,把老父亲神牌升祔太庙。

中宗这个庙号如何呢?

平心而论,弑父的刘劭虽然是元凶,但他给他爹追上的庙谥,却是合乎礼制的,也是符合刘义隆功绩、德行和地位的。

在刘宋之前,获得中宗庙号的有三个,分别是商朝太戊、西汉宣帝刘询、东晋元帝司马睿。

《史记·殷本纪》记载,太戊在位期间,“殷复兴,诸侯归之,故称中宗”;《汉书》宣帝本纪评价宣帝“功光祖宗,业垂后嗣,可谓中兴,侔德殷宗、周宣矣”;《晋书》也夸赞司马睿“布帐綀帷,详刑简化,抑扬前轨,光启中兴”。

这三位中宗无一例外,都是挽救其王朝于危难之中,堪称中兴之主,刘义隆也是在刘义符的短暂混乱后上位,在位期间励精图治,开创“元嘉之治”,堪称刘宋的中兴。

当时他的重臣王弘,就曾在奏章中说“陛下圣哲御世,光隆中兴”;近亲宗室刘义欣提到元嘉时代,也是称赞“圣皇践祚,重光开朗,明哲柔远,以隆中兴”。

可见,在当时刘宋人的眼中,刘义隆就是中兴之主,所以说,刘劭给其父追上的中宗庙号,还是很符合他爹的历史地位的。

但刘劭弑父上位,毕竟不得人心,当年三月,刘义隆的第三子江州刺史、武陵王刘骏起兵江州,联合荆州刺史刘义宣、雍州刺史臧质、司州刺史鲁爽一起讨伐刘劭。

四月二十七,刘骏在新亭即皇帝位,即位当天,就“崇改太祖号谥”,把他哥给他爹上的中宗景皇帝废弃,另外追上庙谥为太祖文皇帝,五月,攻克京城,刘劭伏诛。

从此,刘义隆的庙谥,就从中宗景皇帝改为太祖文皇帝。关于刘骏更改老父亲庙谥的问题,胡三省在通鉴中批注说,史家不用刘劭所上庙谥,只用刘骏所改庙谥,是为了正刘劭弑逆之罪。

其实这只是胡氏片面的说辞,他只考虑到弑逆的问题,却忽略了刘骏改易的深层含义、以及庙谥更改的合适与否。

前面已经讲述过太祖庙号的尊贵性,如果说刘义隆被追上中宗,是合乎他的历史地位,但刘骏追改其为太祖,就实在太过了。

刘骏的行为不但是违背礼法,还是无视祖父刘裕的功绩地位,他把象征始封之君、开基之主的太祖庙号追给其父,让承统之君的地位高过开国之君,就是赤果果的践踏真正的始封之君、开基之主刘裕,这样做的后果很严重。

有什么严重呢?

在刘骏没有追尊刘义隆为太祖之前,尽管身为开国之君的刘裕只是高祖,但只要刘宋后代帝王中,没有人被尊为太祖,在太庙中,仍然不影响刘裕没有太祖之名而享有太祖之实的地位,他还是名正言顺的刘宋开基始祖(太祖)。

但是,刘骏把太祖的庙号追上给其父刘义隆,就造成刘裕、刘义隆两父子的尴尬:刘裕以高祖的身份占据太庙始祖(太祖)之位,而刘义隆以最尊贵的太祖身份,却要像后世的宋太祖一样,屈居于与其太祖名号不相配的昭穆之位,爷俩都尴尬

刘义隆的功德不及其父,既不是始受封,也不是始受命,却坐在太祖之位,如此的名不副实,岂不尴尬?刘骏总不能把始受封兼具始受命的开国之君老祖父刘裕迁祧出去,把他爹拱上太庙的C位吧!

后世的赵匡胤以始受封兼具始受命的身份坐在太祖位上,却因为后世皇帝不是他的子孙,只能憋憋屈屈的屈居于与其太祖名号不相配的昭穆之位,直到百年后才正位太祖。

宋太祖赵匡胤位居昭穆是委屈,但刘义隆戴着太祖的帽子位居昭穆则是惶恐了,因为德不配位啊!

刘骏为何如此操作呢?

他也有他的苦衷啊!他追改老父亲的庙谥,是为了标榜他的正统与合法,也体现了他以藩王入承大统的焦虑心态,在朝廷毫无根基的他,只能通过宣扬自己的孝行、抬高父亲的地位,来强化自己的合法性,来构建皇位传承的正统性。

05,想当太宗的刘骏

按刘骏的思路,老父亲是太祖,等他万年之后,就是根红苗正的太宗,再没有比太祖太宗的传承更正统合法的。

太宗庙号,在礼法上仅仅次于太祖,一般来说,都是给予太祖的合法继承人的,即应劭所谓的“始取天下者为祖,始治天下者为宗”。

太宗承统太祖,表明太宗的皇位是从太祖那里直接继承来的,而不是靠非法手段得来的。想想历史上的汉太宗、唐太宗、宋太宗、明太宗,艾玛,忍不住笑场,这哥儿几个都是典型的缺啥补啥啊!

当然,这也说明这几位的儿子孝顺,可刘骏就没那么好命了,他的“孝顺儿子”根本没有把他期望的太宗庙号,给他戴在头上。

大明八年(464)闰五月,刘骏驾崩,当天,太子刘子业即皇帝位,追尊其父为世祖孝武皇帝,个大耳光子就扇到他爹的脸上。

你越想标榜自己是太祖皇帝的合法继任者,我就越不如你意,世人光看你的庙号就知道你是非法上位的,这做法很刘子业。

当年十一月,刘子业的叔父湘东王刘彧,弑杀刘子业即皇帝位,十二月改元泰始,刘子业就是前废帝,没资格入庙,所以,太庙格局不变。

泰豫元年(472)四月,刘彧驾崩,次日,太子刘昱即皇帝位,这位真是刘彧的孝顺儿子,直接把太宗的庙号给老父亲追上,神牌升祔太庙。

太祖文皇帝刘义隆-太宗明皇帝刘彧,先祖后宗父子承统,名正言顺,而太宗他哥,世祖孝武皇帝刘骏就成了旁支末叶。

在刘彧入庙时,又出现一个问题,刘骏和刘彧是兄弟,不知道刘彧升祔太庙,是按兄弟异昭穆还是同昭穆,如果异昭穆,就要迁祧武原府君刘混,如果是同昭穆,就不用迁祧,只让刘彧和刘骏同居一室。

由于史料缺乏,刘彧入庙后的情形已经不得而知了,当然,按照刘昱的性格,以及当时政局推测,刘彧升祔太庙,大概会按照异昭穆排序吧!

元徽五年(477)七月,后废帝刘昱被齐王萧道成谋杀,三天后,刘昱弟弟刘準被立为傀儡皇帝,升明三年(479)四月,萧道成代宋自立,刘宋亡国。刘裕最终也没有等到正位太祖(始祖)C位那一刻。

06,猴格说

刘宋王朝处于庙制还没有完善齐备的时期,所以出现各种乱七八糟操作,最典型的就是以妇人为一世,被后世讥讽渎乱不经,骇人听闻。

还有就是刘裕,以始封之君,兼具始受命,身为刘宋最有功者,居然不是太祖,实在是荒谬,也给后世留下参照,白手起家的开创基业者,不为太祖而为高祖。

仔细想想,对于刘义符没有尊崇刘裕为太祖,或许还有另一个原因,就是参照晋朝的司马懿。

司马懿是晋朝的后稷(始祖),虽然不是始封于晋,但他给晋朝奠定了基础,就是被尊为太祖,也无可厚非的,不过是因为司马炎为了消除伯父司马师的影响,而抬高其父司马昭的地位,所以才给司马懿上高祖,把太祖给了司马昭。

司马炎的操作并不代表他敢消除掉祖父司马懿的影响,毕竟司马懿是创业之祖,他把太祖给父亲司马昭,性质和刘骏把太祖给刘义隆是一样的,都是为了突出其父的地位。

所以,在晋朝的宗庙里,高祖司马懿就是事实上的太祖(始祖),占据太庙C位,在郊祀中配天。可能是因此,不读书的刘义符才把老爹尊为高祖,等同司马懿的地位。

但是,刘义符没搞明白,他家刘宋和司马家的晋朝显然是有区别的,因为刘裕是白手起家的创业兼受命主,他应该获得太祖这个至尊称号,而不是似是而非的高祖。

从刘义符在位时就以高祖刘裕配天可知,刘裕和司马懿的地位一样,虽然是高祖,其实还是该王朝事实上的太祖,因为他们在郊祀中配天,按礼制,历代可都是以太祖配天的。

本来就该是太祖皇帝的刘裕,最终却与太祖庙号失之交臂,只能怪他家的不孝子人事不懂咯!

就是这样。

图片来自网络侵删,图表系猴格自制。

参考资料:赫兆丰《正统的诉求与建构——对刘宋文帝“太祖”庙号的考察》、梁满仓《魏晋南北朝皇家宗庙制度述论》、郭善兵《魏晋南北朝皇家宗庙礼制若干问题考辨——兼与梁满仓先生商榷》、万斯同《庙制图考》、王鸣盛《十七史商榷》、沈约《宋书》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微信 美文-微信文章库-我的知识库 » 刘宋庙制:刘裕想当太祖,刘骏想当太宗,因儿子不孝,均没能如愿

觉得文章有用就打赏一下文章作者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

我的知识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