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禧是咸丰皇帝妃嫔,为何能掌权半个世纪?绝非外戚干政那么简单

据《尚书·牧誓》记载,周武王姬发灭商之后,感慨于妲己对殷商政务的干涉,曾说道“牝鸡司晨,惟家之索”。意思是一旦雌鸡像雄鸡那样鸣啼,家境就会衰落,借以隐于妇女窃权乱政。

此后历代王朝,但凡后宫干政的,都会被外朝臣子们抨击为“牝鸡司晨”。西汉吕后、中唐武则天掌权之后,皆靠一路杀伐才能确保自身权威,而晚清慈禧太后除了先后发动辛酉政变(咸丰死后,慈禧联合恭亲王奕訢从八顾命大臣手中夺权)和戊戌政变(打击维新派和帝党)之外,便再未着力打压他人,却得以掌控权柄长达半个世纪之久,这是为什么呢?

提拔汉臣,制衡宗亲

慈禧是凭借辛酉政变的成功,逐步攫取到中枢权力的。这场政变虽然有皇室恭亲王奕訢,却也触动了满清宗室的利益。因此,慈禧上位之后,她所面临的最大挑战就是皇室集团的不满。后来慈禧与奕訢发生冲突,她就凭借着小皇帝的皇权,一直在找借口,并利用咸丰皇帝的另一位弟弟醇亲王奕譞来打压奕訢。最终,不仅除去了奕訢所有的职务,还把奕訢一撸到底。如此一来,皇室与慈禧之间,围绕权力的矛盾就显得非常激烈。

正因如此,不慈禧垂帘听政虽然是迫于皇帝年幼现实的无奈之举,但皇室宗亲必然会在打理朝政的过程中收揽权力,甚至还会以慈禧独揽大权、不让皇帝亲政为由,屡屡冲击慈禧。慈禧非常明白,在与皇室的争斗中,自己天然的处于下风,因此必须想办法摆脱孤立局面。所以对镇压太平天国运动和洋务运动中逐渐涌现的众多汉人地方大臣,诸如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等皆予以提拔利用,这些人后来也为“同治中兴”做出一番贡献。慈禧此举,旨在让汉臣制衡宗亲,从而确保自己处于一个仲裁者的有利地位,逐步加强对朝局的掌控程度。

不用外戚,拉拢朝臣

慈禧能够提拔和重用在地方上发挥出色的汉臣,是因为晚清朝堂的确需要这样的“吏才”。自唐玄宗时期起,“吏才”与“文学清流”之间的争斗就时有发生。明清时期,随着八股文科举制度和皇权专制的发展,“清流”现象已经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然而自鸦片战争以来,不论是对内镇压农民起义还是对外抵御外侮,“清流”文人几乎毫无作为,反倒是许多地方官员表现出色。不过,慈禧对待“吏才”(以洋务派为主)和清流(又分为前期“北派”与后期“南派”)的态度是一致的,那就是拉拢到自己身边。

不同于西汉吕后和武则天垂帘听政后,对自己亲人的大肆提拔和任命,慈禧始终避免对特别重用自家人,避免落人口实。正因如此,朝臣们的权力并未受到明显侵蚀,也就不会存在对慈禧干政的强烈不满了。到了清朝末年,清廷基本上形成了以慈禧为核心,以“吏才”、清流与皇室亲贵为三大顶柱的权力格局。换言之,不论是满蒙八旗还是中原士绅集团,都没有被排斥在外,反而被慈禧容纳到了自己的利益集团内部。

身居幕后,转嫁视线

在避免沦为外戚的同时,随着时间的推移,慈禧对朝臣的掌控和宗亲的驾驭也已经轻车熟路,这为她留下了巨大的政治操作空间。晚清是一个内忧外患频发的历史阶段,然而身居高位的慈禧地位一直稳固,始终没有遭受正面冲击,这与他高明的转移矛盾的手段是分不开的。

太平天国起义时,慈禧地位遭受朝野两层冲击,她一方面放权给地方官吏发展团练打击太平军,另一方面从中扶持汉臣压制皇室亲贵;西方列强入侵,便引导民间扶清灭洋;签订了不平等条约,则被敌视的往往都是签约执行人;义和团闹事,西方列强兴师问罪,慈禧更将“祸首”罪名安插在载漪等人身上。凭借对朝局的掌控力度,慈禧始终避免自己被推到风口浪尖,唯一一次险情是百日维系,却也轻而易举的解决掉了。

综上所述,慈禧干政之后的权势逐渐稳固,在长达半个世纪之久的岁月中无人撼动,在于她成功的改变了清朝的权力结构,逐渐形成了一套以自己为核心枢纽,以吏才、清流、宗亲互为制衡的权力体系。在这套体系之下,慈禧拥有了很大的政治操作空间,得以在面临内忧外患之时避免自己被推上风口浪尖。所以慈禧垂帘听政不同于历史上的外戚专权,其本质上依然是以皇权为核心的中枢体系,只不过皇权的代言人由皇帝变成了慈禧而已。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微信 美文-微信文章库-我的知识库 » 慈禧是咸丰皇帝妃嫔,为何能掌权半个世纪?绝非外戚干政那么简单

觉得文章有用就打赏一下文章作者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

我的知识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