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观清代历史,乾隆皇帝的重要地位不言而喻。
他是大清的第六位皇帝,号称“十全老人”,而“乾隆”二字,则寓意着天道昌隆,正如他所创造的那个辉煌时代一般,铭刻在历史的书页之上。
清代盛世由康熙开始,历经雍正,最终在乾隆时期达到巅峰。
然而,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不一样的声音也开始出现。
有人认为,乾隆根本没有缔造“盛世”,反而促成了一个前所未有的“衰世”。
这究竟是为什么?乾隆时代到底有哪些功绩,又有哪些弊病?
让我们走向历史深处,一探究竟。
盛世强音:乾隆时代的功绩
所谓“盛世”,指的自然是社会的全方位繁荣。人们之所以将乾隆时代称为盛世,是因为这一时期中国综合实力达到巅峰,是当之无愧的“天朝上国”。
经济是衡量盛世最直观的标准,乾隆时期国库充足,江南地区尤为富庶,上至王公贵族,下至平民百姓,都生活优裕,崇尚奢靡,简单来说就是三个字:不缺钱。
彼时,江浙一带聚集着许多富豪商贾,扬州一带的盐商们在衣食住行上都下足了功夫,力求精致,甚至超越了王侯。根据时人记载,这些商人但凡请客吃饭,动辄就要花费十万两白银,每顿饭都有十几种菜肴。
有时,城内还会发生匪夷所思的“斗富”事件,百姓彼此攀比,讲究奢华。就连最讲礼仪的读书人也会被这种风气影响,从不穿着素布服饰。
江浙是全国风气的引领者,而这一切,都彰显着乾隆朝“藏富于民”的气度。
身为皇帝的乾隆自然也不甘示弱,相比于他的父亲雍正与祖父康熙,乾隆明显是一位更乐于享受生活的皇帝。
乾隆喜好收藏,皇室用品也以繁复为尊。不仅如此,他还喜欢出游,曾多次游历江南,甚至专门投资拨款,修建御道,光是在扬州便兴建了四处行宫。
乾隆并非无度挥霍的昏庸君王,反而是富有底气的盛世明君,而乾隆的自信源于大清财力充沛,不光赋税充足,甚至还有大批海外白银流入。
据学者统计,18世纪时约有6万吨白银进入了中国,乾隆末年通货膨胀率飙升至300%,造成这一惊人涨幅的正是白银量激增。
乾隆时代,中国人凭借着茶叶、丝绸与瓷器开拓贸易,在海外获得了巨额财富,而这正是盛世独有的风采。
手上握着满满的白银,乾隆便开始毫不犹豫的兴修园林,治理水患,倘若并非盛世,朝廷绝不会有这样的眼界与魄力。
除了经济外,乾隆时代的政治运作也堪称典范。
乾隆注重吏治,尤其在意考察官员能力与品性。为了能够获得最真实的官员情况,乾隆要求审查者以密折形式向自己汇报,避免干扰。
想要在乾隆朝做官,科举只不过是第一步,官员在上任后每年都要接受考核,不合格的立马降级。
与其它君王不同,乾隆不爱用年老的官员,而是更倾向于大胆起用年轻官吏。在他看来,经验固然重要,但唯有注入新鲜血液,才能令帝国永葆活力。
康熙晚年时,曾放纵官吏,导致朝中贪腐横行,铸成大错。他的继任者雍正与乾隆耗费两代光阴,修正了这个错误。
与奉行宽仁的康熙不同,乾隆对待贪官污吏毫不手软,只要贪污被发现,任凭品级再高,也要接受惩罚,情节严重者,核实后便可直接处死。
与此同时,乾隆也是平衡朝局的一把好手,面对朝中张廷玉与鄂尔泰的党争纠纷,他能不费吹灰之力化解,维持高层官员间的稳定与平衡。
在经济与政治之外,文化建设也是乾隆时代的亮点之一。
乾隆三十八年,皇帝下诏设立“四库全书馆”,此后历经二十年光阴,才完成了这套丛书的编纂,创造了文化史上的奇迹。
全国各地的珍本古籍编绘成册,交由臣子审阅,最终修订。《四库全书》在中国古代有着无可撼动的地位,它分为经、史、子、集四类,收录了3500部以上的书籍,堪称历史之最。为了确保丛书质量,乾隆不惜耗费精力亲自领导,堪称文化盛事。
就连在军事外交领域,乾隆时代也创造了无可比拟的辉煌成就。
乾隆平定了边疆叛乱,进军伊犁,出兵云南,先后赢得了多场战争,再次明确了中央政府对西藏的管束,塑造了最辽阔宏伟的清代版图。
而在外交方面,乾隆对妄图染指中国的英、俄两国严厉警告,朝贡体系也在此时臻于完善。
乾隆的功绩显而易见,无论从哪个方面而言,乾隆时代似乎都担得起“盛世”二字。
可是,在人人称道的盛世背后,似乎也隐藏着不为人知的另一面。
衰世顾虑:盛世的另一面
与“盛世”相对的是“衰世”,这个概念最早由龚自珍提出。龚自珍生活于晚清,曾亲眼目睹大清王朝从强盛迈向衰落,颇具智慧的他敏锐发现,帝国的衰落并非一时造就,或许早在乾隆盛世,隐患便已经深埋。
龚自珍提出,乱世的前面是衰世,而衰世的前面则是治世,唯有治世才是真正的太平盛世,衰世尽管在表面上和治世相同,但不过是金玉其外,败絮其中。
按照字面意思理解,衰世便是处处衰落,只不过由于种种原因,暂时未能被时人察觉。
乾隆朝中后期,盛世的另一面逐渐浮现,衰败倾颓悄然来临。
乾隆好大喜功,热衷于兴建土木,频繁征伐,这一方面彰显了帝国的威严,另一方面却也令财政逐渐吃紧,国库负担加剧。
据统计,乾隆曾在1747年耗资775万两用于平定金川,但这不过是个开始。1771年金川战火又起,直到1777年才最终平息,而朝廷为此又额外投入了超过6000万两银子,堪称巨资。巨大的亏空令户部尚书梁诗正忍不住上书乾隆,痛陈利弊。
世人只能看见眼前的功绩,但梁诗正却看见了未来的危险。
他说,尽管现在国库尚且充盈,但皇上还是不能忘记节俭,他劝说乾隆“慎勿顺武兴工”,就是希望乾隆能够休养生息,保全国本。
然而,梁诗正的“忠言逆耳”最终没能起效,只落下个革职查办的凄凉结局。
乾隆朝发展到中后期,贪污腐败现象重新抬头,吏治陷入混乱。乾隆死后,直接将烂摊子留给了儿子嘉庆,着实讽刺。
到了晚年,乾隆放弃了自己曾经的坚守,变得愈发爱听人吹捧,甚至自称“十全老人”,由此将贪官和珅一手捧上了权力之巅。
在短短的五年时间里,和珅位极人臣,专权跋扈,不仅公然卖官鬻爵,甚至勾连各级官员,侵吞国家财产。
有关和珅贪污的数目,或许用一句俗语最能说明:和珅跌倒,嘉庆吃饱。不仅如此,乾隆晚期官场涣散,恶性循环已经形成,忠臣良将屡遭迫害,阴狠小人把控朝局,而这正是乾隆种下的恶果。
在文化上,乾隆时代的文字狱也堪称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乾隆所发动的文字狱,唯有“空前绝后”四个字可以形容。无论是数量还是频率,乾隆都远超康雍两代。
修订《四库全书》,也是文字狱中的一环。乾隆边修订,边删除,在这一过程中焚毁了大量珍贵史料,就连明朝的皇家档案也未能幸免于难。只要不利于满清统治,乾隆便势必要将其扼杀,极大破坏了中华文化的连续性。
而肆意蔓延的皇权野心更是将乾隆推向极端,他利用文字狱掌控臣属,操纵百姓,排除异己。乾隆朝共发生了130起文字狱,每一桩案件背后都是血淋淋的残酷现实,乾隆甚至不惜动用凌迟酷刑,用来彰显自己的天威浩荡。
诸此种种,都不难看出,在盛世的华丽外表下,衰世的阴影已然显现。
那么,乾隆时代究竟是盛,还是衰?身为后人,我们又该如何正确评判这个颇具争议的时代呢?
争论不休:究竟是盛是衰?
实际上,乾隆时代既是盛世,也是衰世,只因“盛”与“衰”都是相对的概念。
无论是帝王,还是时代,往往都并非一成不变,而是流动变化的。乾隆朝前期,皇帝年轻有为,社会充满活力,自然盛世气象更足。而到了中后期,皇帝年迈,社会历经了多次战争洗礼,衰世则压倒了盛世。
除了时间之外,从不同的角度来看待乾隆时代,也会得出有关盛衰的不同结论。
在封建帝制的体系下,乾隆时代是毫无疑问的盛世。
尽管乾隆后期有着种种弊病,但瑕不掩瑜,乾隆时代依然代表了大清统治的巅峰水准,更饱含着数代君王的沉淀。
尽管顺治在位时间不长,但诸多新政在此时开始推行,国家从混乱慢慢走上正轨。
康熙继承大统后,大力发展经济,拓宽版图,不惜多次南巡,以臣子之礼祭拜朱元璋,消弭满汉矛盾,为清王朝笼络了大批江南士人。
雍正更是勤政十三年,以最严苛的手腕整顿官场,纵然贵为帝王,也日日不敢懈怠。
正是因为有了先前的积累,乾隆才能坐拥盛世荣光。
根据历史的规律,任何一个封建王朝发展至此,都必然会迎来鼎盛时期,而乾隆时代,便“撞”上了清朝的大运,铸造了盛世的传奇。
但是,倘若放眼世界,站在现代化的角度上来看,乾隆时代的衰世特征或许更为明显。
彼时,世界飞速发展,英法等国相继完成工业革命,走上现代化之路,就连美国也迈向了独立。
然而,乾隆却固守着天朝上国的姿态,将马嘎尔尼的访华使团拒之门外,令中国错过了先机,酿成了清末的一桩桩惨剧。
乾隆之后,任凭嘉庆如何力挽狂澜,大清也最终走向了衰败。
这既是封建王朝发展的必然规律,也是传统与现代两种文明碰撞的必然结果。
有人曾说,18世纪的西方国家宛如初升朝阳,哪怕当时的光芒并不耀眼,但未来百年的历史脉搏,已握于这批国家手中。
而乾隆时代的大清帝国,则如同落日余晖,纵然绚烂至极,却也不过是最后的霞光。
历史复杂而多面,盛世也好,衰世也罢,它们都是乾隆时代的折射。盛与衰,随时间与视野而变,唯有两个词语叠加,才能勾勒出乾隆时代的真实样貌。
参考文献:
1、刘文鹏著. 问清:他们的清朝[M]. 北京:华文出版社, 2020.05.
2、杨旭辉著. 拷问盛世 棒喝康乾衰世[M]. 郑州:中原农民出版社, 2008.04.
3、蒋寅.乾隆王朝的政治与文化[J].文史知识,2017,(第12期).
4、冯贤亮. (2017). 顺治到乾隆,接力打造“盛世”. 领导文萃(7), 94-97.
5、冷雪峰编著. 盛世明君 乾隆[M]. 北京:线装书局, 2014.01.
6、冯贤亮著. 从康乾盛世到惊天巨变 清[M].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8.06.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微信 美文-微信文章库-我的知识库 » 乾隆时代到底是“盛世”还是“衰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