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农氏是黄帝之前的天下共主,炎帝是最后一任神农氏

炎黄之前的那些人之二

炎帝是最后一任神农氏,神农氏是炎帝的娘有嶠氏的家族,炎黄之前是神农氏的天下。

自《周易·系辞传》开始有关于神农的记载。

《易传·系辞传下·第二章》

  包羲氏没,神农氏作,斫木为耜,揉木为耒,耒耨之利,以教天下,盖取诸《益》。日中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货,交易而退,各得其所,盖取诸《噬嗑》。

《易传》是一部战国时期解说和发挥《易经》的论文集,其学说本于孔子,具体成于孔子后学之手。

《史记》中记载神农氏是黄帝以前的首领,炎帝则是神农衰落时期的首领,并没说两者是不是同一人。

《史记·五帝本纪》:“轩辕之时,神农氏世衰。诸侯相侵伐,暴虐百姓,而神农氏弗能征。于是轩辕乃习用干戈,以征不享,诸侯咸来宾从。”

早在《世本·帝系》中记载有“炎帝神农氏”之说;

《世本》一书直到西汉末年时才经刘向校整后定为现名。

《世本》的作者不见于史,书籍未能流传下来,只有后人辑录的,虽然说司马迁等人都采用,但可信度很低。

从西汉末年刘向刘歆开始,历史有被大规模的整合过,我的原则是:上古历史,资料只收集到西汉,更能接近真相。越向后,就越多的以讹传讹,胡编乱造。

将炎帝与神农氏身份合二为一,汉代之后基本都持同样观点。

先抛开炎帝,来看看神农氏都干啥了?

神农遍尝百草

《淮南子.修务训》载:“神农尝百草之滋味,水泉之甘苦,令民知所避就,一日而遇七十毒。”

《淮南子》又名《淮南鸿烈》《刘安子》,是我国西汉时期创作的一部论文集,由西汉皇族淮南王刘安主持撰写,故而得名。该书在继承先秦道家思想的基础上,综合了诸子百家学说中的精华部分,对后世研究秦汉时期文化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在医药上,传说神农曾遍尝百草,总结药物特性后著有《本草》四卷,提升了农业发展水平与医药水平,因此又被称为药神。

我国第一部系统论述药物的著作,被命名为《神农本草经》,即寓有尊崇怀念之意。

神农氏跋山涉水,尝遍百草,找寻治病解毒良药,以救夭伤之命,后因误食“火焰子”肠断而死。

为了怀念他,旧时的药铺里,常挂着一幅画像,那是一个浓眉大眼、笑容可掬、腰围树叶、手执草药的人,他就是“神农氏”。

神农建立市场,确立“日中为市”,让人民在正午之前在市场上交易,正午后散市,使人民可以在市场上交换日常必需物品。这事在《易传》上有记载。

除此之外神农还教民制衣,教导民众种植桑麻,并教授人民用麻桑织布做衣。

《庄子·盗跖》记载:“神农之世,卧则民居,起则于于,民知其母,不知其父,与麋鹿共处,耕而食,织而衣,无有相害之心,此至德之隆也。”

《庄子》又名《南华经》,是战国中期庄子及其后学所著道家经文。到了汉代以后,尊庄子为南华真人,因此《庄子》亦称《南华经》。其书与《老子》《周易》合称“三玄”。《庄子》书分内、外、杂篇,原有五十二篇,乃由战国中晚期逐步流传、揉杂、附益,至西汉大致成形,然而当时流传版本,今已失传。目前所传三十三篇,已经郭象整理,篇目章节与汉代亦有不同。内篇大体可代表战国时期庄子思想核心。

《吕氏春秋·开春论·爱类》又言:“神农之教曰:士有当年而不耕者,则天下或受其饥矣;女有当年不绩者,则天下受其寒矣,故身亲耕,妻亲织,所以见致民利也。”

这说明神农氏时代又已出现“身亲耕,妻亲织”的家庭形式,这又是父系氏族社会产生的标志。

《吕氏春秋》是战国末年(公元前“239”年前后)秦国丞相吕不韦组织属下门客们集体编撰的杂家(儒、法、道等等)著作,又名《吕览》。

《白虎通》说:“古之人民皆食禽兽肉,至于神农,人民众多,禽兽不足,于是神农教民农作。神而化之,使民宜之,故谓之神农也”。

《白虎通》书名,又称《白虎通义》、《白虎通德论》,东汉班固撰。其向来被视为东汉白虎观经学会议之资料汇编,此书不仅是经学发展中之产物,更是当时上自天子、下迄儒生之学术共识,具有保存当时经学样貌之典范价值。

神农攻打斧遂是可以考据在中国境内的最早战争,这事记录在银雀山汉墓竹简《孙膑兵法》和《战国策》上。

《战国策.秦一·苏秦始将连横》

苏秦曰:“臣固疑大王之不能用也。昔者神农伐补遂,黄帝伐涿鹿而禽蚩尤,尧伐驩兜,舜伐三苗,禹伐共工,汤伐有夏,文王伐崇,武王伐纣,齐桓任战而伯天下。”

《战国策》是一部国别体史书。主要记述了战国时期的纵横家的政治主张和策略,展示了战国时代的历史特点和社会风貌,是研究战国历史的重要典籍。作者并非一人,成书并非一时,书中文章作者大多不知是谁。西汉末刘向编定为三十三篇,书名亦为刘向所拟定。

《孙膑兵法.见威王》:“昔者,神戌战斧遂;黄帝战蜀禄;尧伐共工;舜代劂□□而并三苗,□□..管;汤放桀;武王伐纣;帝奄反,故周公浅之。”

据说神戌就是神农,如果是神戎的话,也能对得上,兰陵县沂河西岸的东高尧遗址出头商代带铭文“戎”字的青铜器。沂河东岸就是郯城县庙山镇,是炎帝大本营,有发达的农业才有多余的粮食来维持军队。《孙膑兵法》出土的银雀山是临沂城的沂河西岸小山。这又是巧合还是冥冥中注定的?

“遂”有以下含义:

1.远郊;古代在远郊设立的行政区划。

鲁人三郊三遂,峙乃桢干。注《书·费誓》

不变,移之遂,如初礼。注《礼记·王制》

2.古代统辖五县的行政区划。

五鄙为县,五县为遂。《周礼·地官·遂人》

记曰: 国有学,遂有序,党有庠,家有塾,此三代极盛之时,大备之制也。

宋·欧阳修·《吉州学记》

故三代之制,立庠于党,立序于遂,立学于国。

宋·王安石·《周公》

3.通“燧”。古代取火的器具。

司烜氏掌以夫遂取明火于日,以鉴取明水于月。注《周礼·秋官·司烜氏》

4.周代诸侯国名。妫姓,舜的后裔,春秋时为齐所灭。故地在今山东省宁阳县西北。

夏六月,齐人灭遂。注《春秋·庄公十三年》

斧的含义:

1.名,斧子,砍竹、木等的金属工具,头呈楔形,装有木柄。

2.名,古代的一种兵器。

《孙膑兵法》里的“神戌战斧遂”的斧遂,有两种可能:一是用石斧为武器的偏远部族,郯城向东和东北都可以;如果古人能用水晶磨制生火的阳遂,那斧遂就是东海县北部这片用斧头和阳遂的部族。

换我是神农,听说东海县有人能用水晶制造阳遂,让太阳照着就能生火,那我必须搞到手啊!

所以《战国策》的补遂可能出错了。

写到这里,神农就在郯城,这种感觉越来越强烈!

神农尝百草,有用茶解毒的说法吧?临沂城北的镇山,叫茶山,以前是有茶树的。

历史上第一个提出神农氏为茶祖的人,是茶圣陆羽的《茶经》,文中明确指出:“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闻于鲁周公”。茶和鲁南的缘分,不浅啊!

香祖神农还是中华香文化的始祖。

按《说文解字》,“香”是个会意字,上“禾”从黍,代表谷物,下“日”从甘,表示甘甜美好。故香之本义是五谷煮熟时的美好香气,汉字中另有“芳”字表示花草的美好香气,故而“芳香”泛指一切好闻的气味,后来“香”字引申抽象,与“臭”相对待。

神农能成为香祖,就是因为神农搞农业,还尝百草了。

最后一任神农是炎帝

炎帝父亲是少典,其母是有蟜氏之女名叫安(女)登,炎帝生于姜水。

炎帝的兄弟黄帝,生的大儿子青阳降处江水,山海经记载炎帝子孙祝融、术器也都降处江水。

大唐时,四渎的东江才成了长江,之前是哪条河?

沭河是山东第四大河,发源于沂山,向南流向大海,在她的东边没有更大的河了。她就是江水,术河得名于术器。

一切都通了,沭河是祝融、术器、青阳的江水,是炎帝的姜水,同音不同字,姜姓、江姓都是炎帝后裔。在沭河上游陵阳河遗址北边有峤山,是黄帝埋葬的桥山,是炎黄的母亲有嶠氏的老家,炎帝担任的就是他姥姥家的最后一任神农,少典是神农的官,娶的有嶠氏是神农氏的女儿,炎帝继承最后一任神农氏,被黄帝打败,终结了神农时代。

至于神农干的那些政绩,有哪些是炎帝做的,不重要,炎帝是最后一任神农。

距今7500年前-5000年前这一段时间,是海侵时代,大概率山东是个孤岛。炎黄时期,海侵退了,天气冷了,那个年代人口少,没有路,到处都是毒蛇猛兽,太大范围的远距离打仗,不现实。所以神农之前的历史人物,我基本都会分析在山东的可能。

总结一下:

炎帝是最后一任神农,神农不只炎帝一个人,神农生活在沭河边上的莒县到郯城这附近,是黄帝之前的天下共主。《庄子》提到麋鹿了,24孝里的鹿乳奉亲就发生在郯城马陵山,说明周朝时,马陵山还有鹿。

#临沂头条#

#历史#

#山东#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微信 美文-微信文章库-我的知识库 » 神农氏是黄帝之前的天下共主,炎帝是最后一任神农氏

觉得文章有用就打赏一下文章作者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

我的知识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