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木兰:哪怕叹息恐惧,依然策马前行!

花木兰的故事流传至今,以至于并没在正史出现可能是虚构的这样一位人物,到了唐朝,皇帝会追封她为“孝烈将军”,民间也为她立祠。

在我们熟知的《木兰辞》中,花木兰的故事只有基本的脉络,但其忠孝勇武的形象已经深入人心。

“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

木兰是家中长女,父亲老弱,弟妹还小,花木兰身为女儿家,不忍再让父亲经受战场的腥风血雨,毅然决然替父从军。

这是在用生命尽孝,在以孝治国的古代,在注重亲情的我国,得到上层、民间的一致传诵,情理之中。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千山万水奔赴边关,战事的警报声下,是满满寒气的北方天气、是闪着寒光的无数刀剑,或许还有血染的大地……12年战场厮杀,有的被掩埋,有的战胜归来。

花木兰是归来的其中一位,拥有厚赏的资格,可见她的忠勇。

“孝烈将军”,花木兰担得起这名号。从女孩儿成长为女将军,巾帼英雄花木兰的故事,流传千古。

微信搜索“中式大美生活”

然而,你是否听到她的一声叹息?

《木兰辞》的第一句便有了:“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唯闻女叹息。”

为何叹息?只因“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

原本在织布的木兰停下手头的事情,内心作着剧烈的思想斗争:

父亲上阵,不忍,不可!自己去?被发现就是欺君,稍有不慎,就会连累家人甚至村民……

她内心是否有些许的怨?战事吃紧,可父亲年迈体弱,去了就是送命,为何征兵连老人都不放过?

然而,木兰终究策马而去。

“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

“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如果跟着村民,被发现也许就走不成了,木兰大抵是独自出发的。

早上还能听到父母的叮咛,晚上,陪着她的只有一匹马,以及无边的旷野、黄河湍急的水声;日复一日,到了黑山,已经能听到胡马的嘶鸣……

当天地之间只剩自己,一个18岁的姑娘,面对眼前的孤境、想象前方的险阻,木兰的心中,会不会涌上一声叹息?

士兵决战沙场哪怕牺牲都是光荣的,她却比所有其他人都多了一重被砍头的风险。

整整十二年,一个正值妙龄的姑娘在千万的男兵中,种种的不便、质疑、好奇、突发状况……她该以怎样的机智一一化解?

如果不是死在战场,而是死于欺君之罪,花木兰的行为,是否就成了家族的祸患?!

每思及此,花木兰在心底里,会不会发出一声叹息?

热爱战争的多是疯子,花木兰被迫上阵,当她举刀砍向敌人,当她面对一个一个倒下去的战友,是否会有不忍、退缩?

“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女子木兰,没有接受朝廷的赐官,而是要回去故乡——是的,和大多数男性不同,古代的女子,哪怕是木兰这样非凡的女子,也没有多少功名之心。

可见木兰在战场上奋勇杀敌,并非建功立业的私心,而是抵抗侵略,卫护家国的决心。

因为她知道,决定了,就只能坚定地走;穿上战袍,就有了一份责任。

所以,在无数次恐惧和叹息之后,我们最终迎接回来一个传奇的巾帼英雄花木兰。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微信 美文-微信文章库-我的知识库 » 花木兰:哪怕叹息恐惧,依然策马前行!

觉得文章有用就打赏一下文章作者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

我的知识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