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神宗朱翊钧继位后,张居正接任首辅一职,在公元1573年进行了大规模的政治、经济改革,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国势渐见中兴,处于统治危机中的明王朝出现了短暂的复苏和繁荣。可惜好景不长,张居正死后,反对改革的官僚纷纷起来攻击、诬陷张居正。神宗于是下诏追夺了张居正的封号和溢号,查抄了张家。改革由此被废止,朝廷又一天天走向没落。
隆庆初年徐阶、高拱、张居正三驾马车的内阁。徐阶和高拱之间发生了尖锐的对立。在这次政治斗争中,徐阶失败,高拱大权在握,开始大肆排斥异己,张居正因为与徐阶的关系密切,他知道下一个高拱对付的就是他,张居正如坐针毡,但是单倾自己的力量是无法同高拱集团抗衡的,张居正把目光看向了宦官。
明代宦官机构庞大,号称“内府”,共有二十四衙门,即十二监四司八局。其中尤以司礼监的权力最大,司礼监可以根据皇帝旨意批答官员们的奏章,传询圣旨。司礼监设掌印太监、秉笔太监和随堂太监。掌印太监的地位最高,人称“内相”。
冯保在嘉靖朝时已经是司礼监的秉笔太监了,穆宗继位后,屡次想升其为掌印太监,但因高拱从中作梗,一直未能如愿。张居正通过贿赂冯保,且政治目标一致所以他们迅速达成同盟。
穆宗死后,仅十岁的太子朱绷钧即位,是为神宗,即万历皇帝。高拱、张居正、高仪三人以顾命大臣的身份辅政。
神宗登基后,冯保成为司礼监的掌印太监,集司礼监、东厂兼总内外大权于一身。
高拱无法容忍自己大权旁落,向小皇帝上疏,请求削减司礼监的权力,还之于内阁。高拱还命他的门生故吏等同党一起上疏弹劾冯保。冯保见状向张居正请教对策,张居正献策扳倒高拱, 三位顾命内阁,高拱被逐,高仪病故只剩下张居正一人,理所当然地成了内阁首辅,再无人与之分庭抗礼。
而此时沿海的倭寇虽然已经解决,但北方的鞑靼对明朝威胁很大。张居正派戚继光镇守蓟州,戚继光大力发展长城边防要塞,多次击败鞑靼的进攻。鞑靼愿意和好,要求通商。明朝封俺答为顺义王,此后的二三十年间,明朝和鞑靼之间没有发生战争,北方的局面安定下来后中原地区黄河水常常泛滥,加之大地主兼并土地,逃避税收,国库日益空虚,张居正决意进行改革。
张居正于公元1578年下令清查全国土地,清查结果,全国的耕地此时已大大超出了明朝初年。张居正又下令,全国推广一条鞭法,力求将赋税完全征收。
一条鞭法主要有以下几点:
1.赋役合并。将田赋和各种明目的谣役合在一起征收,并将部分丁役负担摊入田亩。
2.农民可以出钱代役,力差由官府雇人承应。
3.田赋征银。田赋中除政府需要征收的米麦以外,其余所有实物都改为用银折纳。
4.赋役征收由地方官吏直接办理,废除了原来通过粮长、里长办理征解赋役的办法。
张居正花了十年的时间推行改革,国家的粮仓存粮充足,足够支用十年。万历一朝成为明朝最为强盛的时期之一。这些改革措施从根本上触动了大官僚、大地主的利益,引来旧党的诸多怨恨,反对的声浪日益激烈。张居正是一个很有远见的政治家,他知道单靠个人的力量无法完成变革,必须聚拢一批能人贤才、志同道合之人才能完成这项壮举。在改革初期,张居正称得上是唯才是举
张居正一直大权在握,渐渐长大的明神宗却闲得没事干。有一次,神宗喝醉了酒,无缘无故把两个小太监打得半死。皇太后知道后,马上拿来《汉书·霍光传》叫神宗读。西汉霍光辅政的时候,曾废掉过一个皇上。现在张居正的地位就像当年的霍光一样,神宗想到这里,吓得浑身哆嗦。后来张居正做主,把一些引诱神宗胡闹的太监全部赶走,太后还让张居正代神宗起草了罪己诏(皇帝责备自己的诏书)。这件事虽然过去了,但是明神宗对于张居正,渐渐从惧怕发展到怀恨了。
公元1582年,58岁的张居正终于没能抵得住死神的召唤,遗下他呕心沥血取得的改革成果和未竟的事业,溘然长逝。张居正一死,冯保也就失去了靠山,协助张居正改革的新党官员,如吏部尚书梁梦龙、礼部尚书徐学漠、兵部尚书张学颜、刑部尚书潘季驯、工部尚书曾省吾、蓟镇总兵戚继光、宁远伯李成梁等人被认为与张居正结党,全被罢官。而早先因反对张居正改革或得罪张居正而遭惩处的旧党官员们,则被一一平反起复。
为了彻底消除张居正的影响,不让改革继续下去,旧党开始为张居正罗织罪名,有一种说法竟是指责张居正生前有谋反篡位的野心,而总兵戚继光的精锐部队就是政变的后盾。历来,皇帝最怕的就是谋反两字,神宗随即下令,把张居正的官爵全部撤掉,查抄家产。张居正的改革,当然也遭到了破坏。在北京派来的查抄大员还未到达江陵之时,早已闻讯的荆州府和江陵县的官员就把张府的大门封了。等查抄大员到达,打开门一看,发现张家已经有十余口人被活活饿死。张宅被查抄一空,张居正的长子自杀,次子充军。
围绕着张居正改革而展开的这场惊心动魄的新旧党争终于烟消云散了,明王朝在改革的基础上的确有振兴之势,但新旧党争的愈演愈烈,神宗的中途转变,改革终遭失败。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微信 美文-微信文章库-我的知识库 » 张居正对于明朝到底是功臣还是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