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嫡非长,也不受父亲顺治的重视,康熙凭什么继承皇位?

爱新觉罗·玄烨,即康熙帝,是清朝的第四位皇帝,8岁登基,14岁亲政,在位时间长达61年,是中国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也因为功绩卓越被后世学者尊称为“千古一帝”。

康熙在历史上的地位和贡献是有目共睹的,但他为什么能继承皇位这个问题却引起了很多人的讨论,有人说顺治有八个儿子,而康熙非嫡非长,母亲还是汉人,他凭什么可以继承皇位呢?

在对这位帝王进行深入研究时,这个问题很值得深究。

清朝皇位继承制的变化

皇位继承制是中国古代君主专制制度中一个很重要的组成部分,是皇权得以承袭的唯一途径,是直接关系到君主专制统治能否巩固和延续的重大问题,所以中国历代王朝都高度重视皇位继承制度。

从周朝开始,一直到明代,皇位继承一般采取宗法制的原则,即“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的嫡长子继承制。

然而,到了清朝的时候,皇位继承制度开始发生变化,与历代不尽相同。

清太祖努尔哈赤在建立后金政权后,在确立皇位继承制的时候,有过几次效法明代建储传位的尝试。

为了让自己的长子储英在朝堂上树立威信,为他以后继承汗位做准备,努尔哈赤让储英代替自己处理国家事务,并赋予储英一定的权力。

但储英却枉费了努尔哈赤的一片苦心,为了实现自己的野心,他肆意虐待自己的弟弟和其他大臣,还诅咒父汗,企图早日即位。努尔哈赤得知储英的荒唐行径后,将其罢黜并幽禁至死。

长子无法继承汗位,努尔哈赤又想到以同样的方法扶持次子,次子虽然没有像长子那样肆意妄为,但是随着权力越来越大,他的野心也日渐膨胀,后来甚至频繁与努尔哈赤起冲突,想要逃脱努尔哈赤的控制。

眼看事情的发展已经超出了自己的预期,努尔哈赤无奈只能放弃让次子继承汗位的想法。

经过这两次失败的尝试后,努尔哈赤决定放弃建储嗣位的想法。

同时,他又考虑到八旗制度下的和硕贝勒所拥有的巨大权势,开始意识到政事上的决策绝不能一人独断,如果大事都由一个人决断,必定会生出祸乱。

所以,努尔哈赤决定不再实行让大汗一个人决策国家大事的制度,而是 确立了八和硕贝勒共治国政的奴隶主贵族议政制和以其为基础的汗位推举制。

这个制度明确规定八贝勒拥有立汗罢汗的权力,在处理国家大事的时候,要八贝勒参与议政,共同决策。

在这个制度下,努尔哈赤彻底抛弃了建储嗣位的方式,改变了汗位继承制的方式,而是由权贵们选出他们中意的人作为汗位的继承人。

这样的继承制度与历代王朝的皇位继承制度相比,有一个很显著的特点,那就是不采取嫡长子继承的方法,而是选取贤能的人作为皇位的继承人。

皇太极即位后,依然遵循这一制度。

皇太极去世后,出现了诸王兄弟争抢汗位的情况,后来,八贝勒和众大臣商议后,决定采取折中的办法,立皇太极的幼子福临即顺治帝即位。

顺治确立皇位继承人的时候依然采取推举制。在推举制下,康熙能否继位与他是不是嫡长子就没有任何关系了。

而且,虽然顺治一生有4个皇后,但他却并没有嫡子,他的八个儿子的地位都是一样的,在竞争皇位的过程中,康熙和其他兄弟可以公平竞争。

孝庄太后的精心培育

在清朝初期的政治舞台上,孝庄太后绝对要占据一席之地。

她是历史上有名的贤后,一生经历清初三朝,曾辅佐皇太极治理内政、开疆拓土,后又精心扶立儿子和孙子两代幼主继承王位,主持和处理国家大事,为奠定清王朝的基业,开创前朝前期盛世立下了汗马功劳。

孝庄太后在清初政治上具有很大的影响力,同时在选择皇位继承人上也有很大的决策权,康熙和孝庄太后亲密的关系也是他后来可以顺利成为皇位继承人的有利条件之一。

清朝规定,皇家子女诞生以后,都只能养在乳母身边,与亲生父母分开居住,平时很少有见面的机会。

玄烨出生于1654年,是顺治的第三个儿子,生母为佟佳氏。据历史记载,玄烨生来就样貌非凡,有着突出的帝王相,非常惹人怜爱。

但就在玄烨两岁的时候,他不幸染上了天花,为了避免他将天花传染给别人,顺治下令把他送到紫禁城外的一处旧宅养育。自此,玄烨与顺治和佟佳氏都很少见面。

出过天花以后,玄烨被接回皇宫,但此时顺治的心都扑在董鄂妃身上,根本无暇顾及其他后妃及儿子们,玄烨以及他的母亲自然也受到了冷落。

童年时的经历对康熙影响很大,直到晚年,他想起儿时的情景时还说自己没有一天可以在父母膝下承欢,这是他六十年的抱憾之事。

顺治没有重视玄烨,孝庄却发现了玄烨的特别之处,她认为玄烨很是聪慧,又喜爱读书,是个可造之材,于是对他多加疼爱,给了他很多特殊的照顾,并对他进行了专门的培养。

孝庄太后经常亲自教导玄烨读书学习,并严格要求玄烨,按照帝王的标准培养他。在孝庄的精心栽培下,小小年纪的玄烨已经具备了良好的帝王的素质。

1661年,顺治因为患天花去世,遗诏立八岁的玄烨为皇太子,但是皇位继承人依然有争论,孝庄太后立即挑起挑选皇位继承人的重任。

她经过反复的思量,最后拒绝了从顺治的一众兄弟中挑选贤能的人作为皇位继承人的建议,将皇位继承人的范围缩小到了顺治的几个儿子当中。

经过一番波折之后,年方八岁的玄烨顺利即位,成为新一任的帝王。

康熙继位以后,孝庄太后拒绝了垂帘听政的建议,全心全意辅佐康熙,她主动搬去和康熙同住,一边无微不至地照顾他的饮食起居,一边继续严格要求康熙,争取早日将他培养成一个合格的帝王。

康熙后来回忆说,自己刚会说话时就被祖母照顾培养,饮食、动作、说话等方面都有严格的标准和规矩。

在祖母的培养下,他逐渐养成了很好的习惯,即使独处,也不敢逾越半分,如有逾越,他会自己反思改正。

有了孝庄太后的精心培育,康熙在健康成长的过程中,政治才能也不断增强,年少时就用超凡的智慧擒拿了权臣鳌拜。

除了照顾康熙的日常生活,培养康熙的政治能力,孝庄太后还会在政事上位康熙提出建议,在遇到大事时,孝庄太后还会亲自出面帮助康熙解决问题。

正是有了孝庄太后的照顾、培育和帮助,康熙才能顺利即位,并迅速成长起来,将皇权加以巩固,稳坐皇位。

实际上除了孝庄太后的看重外,一位西洋传教士也起了关键作用。

西洋传教士的决定性作用

1661年,年仅23岁的顺治帝一病不起,此前对于皇位继承人的问题他并没有太多的心理准备,直到彻底病倒后,他才开始考虑这个重大问题。

顺治帝有八个儿子,但是长子生下来不足三个月就夭折了,对于皇位继承人,他一直中意于次子福全,于是便想立福全为皇太子。

但是孝庄太后一直看好玄烨,顺治坚决反对,顺治认为玄烨虽然聪慧,但他幼年时得过天花,天花在当时是不治之症,顺治担心玄烨的身体还会再出问题,这对稳固朝堂是极其不利的。

关于皇位继承人选的问题,顺治和孝庄意见有了分歧,并且争执不下,为了解决问题,顺治和孝庄太后决定听取一位名字叫汤若望的西洋传教士的意见。

汤若望出生于德国的一个贵族家庭,年轻时曾在欧洲接受过良好的教育,在天文学和数学上都有着很深的造诣。

1619年汤若望作为天主教的耶稣会士去到中国澳门传教,此后的47年时间里,汤若望一直生活在中国。明年末年,汤若望已经在朝堂当官。

清军入关以后,汤若望冒死上书多尔衮,请求能让自己在原地居住,以便保护城内天主教堂及其天文仪器和图书资料的安全。

多尔衮在了解到汤若望所从事的传教和修历工作后,非常感兴趣,所以便答应了他的请求,并将他的教堂,书籍以及修订的《崇祯历书》进行了妥善的安置。

在中国封建王朝里,每建立一个新的王朝,就要颁布新的历法,替代旧的历法。汤若望利用自己西洋的新法准确预算到了顺治元年也就是1644年农历八月初一的日食。

他的这一技能得到了多尔衮的认可,多尔衮便将制定新历的任务交给了汤若望,并让他对《崇祯历书》进行了修改,更名为《时宪历》,在全国实施。

汤若望因此被任命为钦天监监长。除了钦天监监长外,汤若望还被加封过很多官职,在朝中地位很高。

而且,在与皇室交往的过程中,汤若望与顺治和孝庄太后的关系都很密切,顺治和孝庄太后都很赏识汤若望渊博的学识,并且很信任这位在宫中服务多年的西洋传教士。

后来,孝庄太后的侄女得了重病,汤若望又用高超的医术将其治疗痊愈,孝庄太后对汤若望很是感激,便认汤若望为自己的义父,并让顺治称汤若望为“玛法”,满语翻译过来也就是祖父。

无论是在朝堂上还是在顺治和孝庄太后心里,汤若望都占有一定的位置,所以在顺治和孝庄太后因为皇位继承人选而起争执时,他们一致同意让汤若望来决断。

汤若望在经过一番思考后,果断地说:“立三皇子玄烨为太子。”他给出的理由是玄烨得过天花,并且已经痊愈,身体里面产生了抗体,对天花有了很强的免疫力,这是其他皇子所不具备的。

就是因为汤若望的这句话,让顺治和孝庄太后对于皇位继承人的问题有了定论,玄烨也因为得过天花被定位皇位继承人,可谓是因祸得福。

后来,历史证明汤若望的这一决断是正确的,从这个角度来说,汤若望也是对中国历史的发展做出了一定的贡献。

康熙之所以能登上皇位,除了清朝的皇位继承制度,孝庄太后的精心栽培,以及汤若望的决断外,最根本的原因还是他自身的才能。

后来挫败鳌拜、平定三藩、收复郑氏台湾、亲征噶尔丹等赫赫功绩也说明了康熙是一个伟大的帝王,他被选为王位继承人是一个正确的选择。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微信 美文-微信文章库-我的知识库 » 非嫡非长,也不受父亲顺治的重视,康熙凭什么继承皇位?

觉得文章有用就打赏一下文章作者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

我的知识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