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传记:左宗棠

一、少年怀壮志

左宗棠(1812—1885年),字季高,湖南湘阴东乡左家瑕人,少时家境不济,是个破落的中小地主家庭。祖父左斐中,国子监生,父亲左观澜,也是个秀才。祖父都靠教几名学生谋生,收入很有限。左宗棠的幼年时代,由于家境变迁,生活已很拮据。有时遇上荒年,田亩歉收,竟至用糠菜充饥。左宗棠出生后,母亲因乳水不足,经常用米嚼成汁来喂他,仍然吃不饱,只是哭,把肚脐眼哭得突了出来。社会地位的低微和“积代寒素”的艰辛生活,使青少年时代的左宗棠有机会接触下层人民,了解社会的弊端。

他19岁时就读于长沙城南书院,思想上深受贺长龄、贺熙龄的“经世致用”思想的影响,注意研究现实问题。贺长龄家中有许多藏书,左宗棠经常去借读,有机会和贺长龄一起纵论天下大事,两人十分投机。贺长龄答应家中所有藏书,都任他借阅,但还书时,总要问其所得左宗棠对答如流,“互相考订”。左宗棠很快地扩大了视野,增长了见识。师友赞许他“开口能谈天下事,读书先得古人心”。

左宗棠才气横溢,个性倔强,从小“志大言大”,自负“身无半亩,心忧天下;读破万卷,神交古人”。他平日最关心的是疆域沿革和历代兵事,对新疆的史地尤有研究。在妻子的帮助下,绘制了一套历代疆域图,摘抄了各省通志和西域通志,把山川、关塞、驿道、城池分门别类,汇成几十大本。

左宗棠青年时代就十分推崇魏源和林则徐。他们二人所表现的强烈自尊心,坚决抵抗外侮以及睁眼看世界的时代精神,对左宗棠爱国思想的形成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1840—1842年的鸦片战争,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一个转折点,也是左宗棠成为一个爱国者的转折点。当时正在湖南安化陶澎家当家庭教师的左宗棠,虽身居偏僻之乡,却密切注视着局势的发展。当他得知清军连吃败仗,英国侵略军已北上攻陷浙江定海,兵船已闯到天津附近时,表示了极大的忧虑和无比的愤慨,并在给贺熙龄等人的信里,对这一仗应该如何打提出了自己的看法,还写出《料敌》、《定策》、《器械》、《用间》、《善后》等文章,议论战守机宜,提出了练渔夫、设碉堡、简水卒、练亲兵、设水寨等具体的抗敌措施。

左宗棠推崇林则徐的爱国思想和反侵略的爱国行动,林则徐对左宗棠也“一见倾倒,诧为绝世奇才”。1849年底,林则徐因病由云贵总督任上告老回福州原籍。第二年1月3日,途经长沙,特邀左宗棠到湘江舟中相见。夜幕降临,左宗棠来到停泊在长沙岳麓山下湘江中林则徐的官船上。船舱内,烛光通明,白发苍苍的林则徐同血气方刚的左宗棠对面而坐,两人虽是初次见面,但一见如故。一边开怀畅饮,一边叙谈风物,议论时政,纵谈今昔,而主要的话题之一是新疆的形势。两人侃侃而谈,直到天色黎明才依依不舍地分手。左宗棠虽然同林则徐只有一面之缘,但林则徐的爱国思想和务实精神,给他很大的启迪。

1860年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后,随着帝国主义对华侵略的加深,民族矛盾再次上升,又一次激起了左宗棠的爱国热情,促使他从事洋务运动,为自强御侮而奔走。

二、为“自强御侮”办洋务

左宗棠是洋务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他从“自强御侮”的动机出发,主张向西方学习,积极引进西方的先进科学技术,使中国走上自强的道路。

左宗棠正式办洋务,是从1866年他创办福州船政局(亦称马尾船政局)开始的。船政局的设立,对于制造轮船、培养人才、巩固海防以及发展航运事业,都起了一定的作用。

左宗棠办的第二个企业,是西安机器局。原来陕西、甘肃用的军火,都是依靠在上海的外国洋行代购的。左宗棠觉得缓急难济。因此,1867年他任陕甘总督时,便着手筹建西安机器局,并从江南制造局和金陵制造局调募了一批熟练工人,开始制造枪、铜帽和开花炮等军火。

1872年,左宗棠到兰州后,便拆了西安机器局的设备,移至兰州,设立兰州制造局,并选用宁波及闽粤的工匠,自造枪炮等新式武器。为了抗击沙俄侵略,收复新疆,左宗棠深知仅靠办好兰州制造局是远远不够的,遂于1875年由帮办甘肃新疆军务的刘典筹划,又设立了兰州火药局。1878年,左宗棠又在新疆设立库车火药局和阿克苏制造局。这些洋务企业,在驱逐阿古柏匪帮、抗击沙俄侵略和收复新疆的斗争中,都发挥了巨大作用。

左宗棠学习西方,主要是学习他们的科学技术,为我所用,并推动其它事业的发展。他说:“夫习造轮船,非为造轮船也,欲尽其制造驾驶之术耳”。他还十分注意培养技术人才。他说:“自强之首,宜求诸己,不可求诸人。求人者制于人,求己者操之己。”为了学习和掌握西方的先进科学技术,培养人才,左宗棠在设立船厂的同时,还开设学堂,延聘外国技师教习造船和驾驶等专门技术,为我国培养了一批专门人才。从这点看,左宗棠是有战略眼光的,只要有自己的技术人员,造船就不会有困难了。在这种思想指导下,福州船政局办了许多学校,分为英文部、法文部两个部分,下属学校有造船学校、海军学校、计算学校、工程学校、航海实习学校等。这是中国最早培养海军和造船技术人员的学校,后来不少重要的海军将领,如邓世昌、严复、萨镇冰、刘步蟾等等都出自这些学校。有人把福州船政局和李鸿章在上海办的江南制造总局对比,认为上海江南制造总局,条件远比福州船政局优越,但李鸿章没有创办一所学校,目光不如左宗棠远大,这个说法当是事实。办自己的军事工业,是向西方学习的一个步骤,而向西方学习,重在“学”字,只有学到造船知识、制造枪炮的知识以及管理经验,才能创造性的发展;不办学校,就永远得聘用外国工匠,工厂办起来,技术仍操纵在洋人手里,仍然是不会有大的发展前程的。

三、抗击沙俄侵略 收复新疆

19世纪60年代,中国西部境外有个名为浩罕的小汗国,浩罕的军事头目阿古柏是个野心家。1865年,他带兵侵入我国新疆地区。两年以后,阿古柏在新疆喀什噶尔,悍然宣布建立“哲德沙尔”王国,自称“毕调勒特汗”。他对当地人民实行残酷的统治。沙俄早就阴谋鲸吞新疆。阿古柏侵入新疆建立政权,立即得到沙俄的承认,双方非法签订条约,共同侵占新疆。1871年,沙俄派兵侵占了新疆的战略要地伊犁。英国侵略者得知也不甘落后,连忙派使者,在1874年同阿古柏非法签订条约,加紧侵略新疆。3个侵略者同时对我国的新疆地区进行疯狂的掠夺,天山南北的大好河山陷入了严重的肢解危机之中。

正当新疆出现危机的时候,1874年,日本又侵占了中国的台湾。这样,清朝政府内部,产生了“塞防”和“海防”的激烈争论,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李鸿章上书皇帝,提出放弃新疆,把“塞防”的军队和兵饷移作加强“海防”之用。那时,任陕甘总督的左宗棠得知这一消息,十分愤慨。他立即上书朝廷,说:“西则塞防,东则海防,二者应该并重;我师日退,俄人日进,宜以全力注重西征;新疆贼氛虽炽,但盘踞乌鲁木齐能战之众,不过数千,自易了结。英俄也不至于公开出面与我争夺。”最后,他还表示:我“年已五十六,正若日暮途长”,甘愿“引边荒艰巨为己任”。实际上,他早在两年前,沙俄侵占伊犁后,就写信给总理衙门指出:“欲杜俄人狡谋”,“收复伊犁”,要分两步走,当务之急是先攻克乌鲁木齐,消灭阿古柏;然后是明白告诫俄人,伊犁是中国领土,“尺寸不可让人”。可是,他的上书,没有得到答复。直到新疆形势更加危急,清政府权衡利害,才终于采纳了左宗棠的主张。

1875年,清政府任命左宗棠为钦差大臣,负责收复新疆。1876年4月27日,左宗棠发出了进军新疆的西征命令。左宗棠带领的西征军,是经过他数年整顿的。他规定凡不愿意参加西征的官兵,可以补还欠饷,资遣回籍。最后他带的军队有豫军16营,满洲将领统率的军队40营,蜀军7营,湘军25营,湘军中有3营是回军。前面所引诗里讲到“湖湘子弟满天山”,描绘的就是这样一支由汉、满、回等多民族组成的部队,在新疆进行卫国战斗时的壮阔场面。

左宗棠青年时代学习的丰富历史地理知识,为他规划西征提供了有利条件。他根据新疆幅员辽阔、需长途行军和后勤困难的情况,以及新疆北路可制南路,南不能制北,而北路的乌鲁木齐又扼“总要”的地理形势,确定“缓进急战”、“先北后南”的西征战略方针。经过4个月的“缓进”准备,左宗棠从1876年8月10日起出击,经过4天的“急战”,西征军攻克古牧地,又一举光复了乌鲁木齐。

第二年,为了从阿古柏手里收复吐鲁番,左宗棠仍采用“缓进急战”的方针。在作战之前,他作了充分的军粮准备,改变了往常从内蒙古、河西走廊长途输粮的办法;而是紧紧依靠当地人民,搞好军民关系,在吐鲁番附近就地解决军粮问题。做好战前准备之后,1877年4月14日,左宗棠派清军大将刘锦棠率主力15000人从乌鲁木齐出发,连夜衔枚(口中衔一短竹筷,以防止行军时出声)急行,于17日凌晨出其不意地包围了阿古柏叛军的重镇—达坂城。清军一举歼敌2000人,俘虏1000多人。接着,清军乘胜追击,25日收复吐鲁番,迫使敌军1万多人投降。前后战斗仅用了12天。

左宗棠收复乌鲁木齐和吐鲁番以后,阿古柏政权内部十分混乱。1877年5月,阿古柏被部下杀死,他的余党有的投奔沙俄,有的向清政府投降。接着,左宗棠命令清军进攻南疆,相继收复了库车、阿克苏、喀什噶尔、叶尔羌等地。到1878年元月,除伊犁地区外,新疆全境重新回到祖国怀抱。左宗棠在收复新疆的战斗中,得到当地各族人民的积极支援。1877年,清军包围叛军盘踞的达坂城时,城里的维吾尔族人民,冒着生命危险,潜出城外向清军提供情报,使这次战役迅速取得了胜利。同年10月,清军进攻库尔勒,因缺粮而陷入困境。在当地人民的协助下,他们挖出几十万斤窖藏粮食,渡过了难关。在南疆战斗中,各族人民都纷纷自动拿起武器,帮助左宗棠军队打击阿古柏残军。拜城、阿克苏的居民,自己组织起来,关起城门,拒绝阿古柏残军入城,有力地打击了侵略者。

左宗棠收复新疆后,立即着手恢复和发展当地的农牧业生产。由于多年的战争,新疆经济受到很大破坏,兵民丧亡流散,屯田逐渐荒废。在战争期间,左宗棠注意屯田事业的恢复。战争结束后,他大力鼓励兵民屯垦。他还注意水利灌溉事业的发展,发动驻军和老百姓兴修了许多渠井。左宗棠鼓励新疆人民发展畜牧业和蚕桑业,使新疆丝的年产量由30万斤发展到70万斤。

左宗棠的一生,前期曾参与镇压太平天国革命、镇压陕甘回民起义;后半生收复新疆,为祖国建立了不朽的功勋。他是清末地主阶级抵抗派的杰出代表之一,比起清王朝中那些投降派和顽固派来,不愧是一个应当肯定的历史人物。

图片源于网络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微信 美文-微信文章库-我的知识库 » 人物传记:左宗棠

觉得文章有用就打赏一下文章作者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

我的知识库